1
0
Fork 0

INIT (I swear I will never re-init this repo again)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Chlorine 2025-05-10 14:02:07 +08:00
commit 3db85006cc
Signed by: chlorine
GPG key ID: 5ADFCC948BAA473A
105 changed files with 16927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265 @@
---
slug: obsidian-and-open-source
summary: 关于Obsidian、开源等话题的一点思考
tags:
- Obsidian
- 开源
- 批判性思维
title: Obsidian与开源
date: 2024-10-22
description: 本文探讨了Obsidian这款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开源问题。Obsidian是一款优秀的笔记软件但其闭源特性让一些FOSS支持者感到顾虑。文章从Obsidian社区对开源的激烈讨论入手详尽且具体地分析了开源对收入、隐私、安全性、开发效率、社区管理、知识产权和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涉及到实质性开源Obsidian与一些闭源产品及团队的本质区别开源与源代码公共可见等概念的区别等问题。文章认为先开源部分核心组件是好的实践同时强调开源与否是Obsidian团队的自由。文章认为开源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并表达了对Obsidian开源的期望。文章通过理性而详尽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开源的深入思考和对Obsidian未来的期待。
categories: ["沉思录"]
featuredImage: https://img.viento.cc/cover/obsidian-and-open-source-cover.webp
draft: false
---
各位老友们好,我是 Chlorine。鸽了许久的一篇文章双手奉上。
本文属于对一个话题比较集中的探讨,因此被我归到了尘封许久的「小氯说」系列,大家当个杂文看看即可。
## 前言
Obsidian黑曜石自然界中最锋利的岩石之一黑曜石碎片比手术刀锋利 400 倍——这个数字来自小氯看过的一本野外生存手册可能有夸张的成分。曾经有人提到Obsidian 这个名字让他们联想到《三体》中用来压平雪浪纸的黑曜石板(出自云天明讲的那三个故事)。虽然小氯在初中时几乎就能把《三体》倒背如流,但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巧妙的联想。
有点跑题了,回来。相信能看到这个博客的老友多多少少都了解 Obsidian 这个神奇的软件以及其在个人知识管理PKM领域的地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您可以先把这篇文章放到某个不会很容易地忘记的地方然后前往 [Obsidian 的官方网站](https://obsidian.md)和 [Obsidian 官方中文论坛](https://forum-zh.obsidian.md),作一点简单的了解。如果您对 Markdown 和 PKM 感兴趣,小氯相信您会喜欢上 Obsidian 的。
毫无疑问Obsidian 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笔记软件:本地化存储,开放格式,顺滑的 Markdown 编辑体验,丰富的插件生态,超高的颜值(尤其是有主题加持的情况下),热闹的社区环境……光别的不说,对于中文 Markdown 使用者而言,一个 Easy Typing 插件的编辑体验就可以薄纱从 VS Code 到 Typora 的各种 Markdown 编辑器。
但是就在 Obsidian 的这一众诱人的优点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事实:**Obsidian 是闭源软件**。这就像是 Obsidian 这朵玫瑰花上一根尖锐的刺,让许多 FOSS 主义者望而却步。
当然,一如刺对玫瑰花一般,闭源对于 Obsidian或者说Obsidian 的开发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看法中)在某些方面有用的特性——至少 SilverErica Xu和 LicatShida Li等 Obsidian 团队的核心成员已经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个观点,不管是在官方论坛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 一个 Thread
我们说过Obsidian 有一个极为庞大的社区,即使在其年轻时(发展初期)也是如此。人一多,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开不开源这种讨论度极高的话题。在 Obsidian 的[官方论坛](https://forum.obsidian.md)(不是官方中文论坛)上,有一个非常显眼的 thread[^1],专门讨论这个问题:[Open Sourcing of Obsidian - Meta - Obsidian Forum](https://forum.obsidian.md/t/open-sourcing-of-obsidian)。
这个 thread 的总回复数达到了将近 300 条,或许是 Obsidian 论坛English / 简体中文)最多的。讨论开始于大致四年前,那时 Obsidian 还非常年轻,如果我了解得没错,甚至还没有即时渲染;而其最后的活跃时间(截至我敲下这行字),是两天前。管理员甚至设置了一个限制:一天只能有一条回复。
由此可见,这条讨论的关注度高到了什么程度。小氯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个 thread作为一个英语的外族语者这是一个极其费力的工作。
老实说,这个线程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但是也充斥着许多无意义的重复、不明就里的晦涩语句、毫无根据的暴论甚至是不友好的争吵和指责。而且,到最后时,小氯感觉自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事实上能说的观点就那么多,到最后其实就是在翻来覆去地烙饼。
同时很显然Obsidian 团队即便再有耐心,面对这么多讨论也会不胜其烦。[@ryanjamurphy](https://forum.obsidian.md/u/ryanjamurphy) 甚至直接来了一句:
> Logseq is open source. Bye!
能看出来是真的很不想继续说了。也确实,小氯这个闲人看了这么多回复都感觉很累了,何况是还有开发工作的 Obsidian 团队呢。
——那既然我们早就讲不出什么新的东西了,小氯为什么还要在这里重复呢?
很抱歉,小氯酱也在想这个问题。写长文(指时间跨度和文章长度)的时候常常遇到这种问题,写着写着都要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了。
## 一点声明
如果要用一篇文章把小氯对于开源、自由软件这些概念的看法讲完,那是不可能的——想想看《大教堂与集市》写了多长,即使小氯现在的开源阅历还极其浅薄。所以小氯做了一个决定:**本文只是一个带有发散的「就事论事」**。至于以后更多的思考,请容小氯留到以后再写。
同时,本文**不是任何形式的谴责或者批评**但是的确包括很多分析和批判这里的批判并不是日常中的意思而是接近于哲学领域的「批判」或者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批判」——当然我不是说我写了篇哲学文章小氯还没那个水平。Obsidian 是 Obsidian 团队的智力成果,最终是否开源也是 Obsidian 团队的自由。大家可以从最后的立场看出,如果 Obsidian 开源,小氯会非常高兴,但是如果不开源,小氯至多只会表示一定程度的遗憾。
## 收入?
虽说 Obsidian 的使用许可堪称互联网善人,但是 Obsidian 的开发团队Dynalist Inc.)毕竟是一家公司,考虑商业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 Obsidian 似乎还没有公布任何形式的财报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和总结一下Obsidian 到底有哪些收入来源。
目前为止Obsidian 对个人完全免费,没有任何广告,没有接受融资,(按照开发团队的说法)不收集任何用户信息,自然也不会出售。假设这些说法都是可信的,那么其收入来源就是:
- Catalyst 个人许可证Obsidian 的个人赞助者许可证)
- 商用许可证
- Obsidian Sync 和 Obsidian Publish
让我们思考一下,如果 Obsidian 转变为开源,这些收入会不会遇到什么影响。
首先的首先First and foremost需要澄清一件事**Free in free speech, not free in free beer**. 开源软件、自由软件和完全免费的软件gratis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您认为 Obsidian 开源了就不能盈利,那小氯可能需要委婉地指出,您在这个领域缺少最基本的常识。
首先Sync 和 Publish 应当不会有影响——或者至少不会有负面影响,因为它们本质上和 Obsidian 没有关系——前者是帮助你把一堆 Markdown 从一台设备搬运到另一台设备,后者是帮助你把一堆 Markdown 从本地搬运到公网。而且,目前 Obsidian 官方也没有对第三方同步方法做任何限制——不管是 Remotely SaveRemotely Sync 还是 Obsidian LiveSync。甚至可以说如果 Obsidian Sync 和 Publish特别是 Sync开源那么愿意用的人恐怕还会变多。至于发布那更不用说。各位可以猜猜小氯的博客是用什么写的。
其次Catalyst 很可能会不减反增。对于那些不关心 Obsidian 是否开源的人Obsidian 开源与否不会影响他们的赞助决策(小氯相信,排斥 Obsidian 开源并且能拿出让自己长期信服的理由使得在 Obsidian 开源后放弃对 Obsidian 的支持或者是这方面的想法的人是极少的);而对于 FOSS 软件的爱好者Obsidian 开源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 extra mile会吸引许多本来还在犹豫观望的 FOSS 爱好者投入 Obsidian 的怀抱,而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乐意以这种相当实际又带点情怀的方式向 Obsidian 的开发者们致意(或许也可能是 Sync 和 Publish。已知后者不但存在而且数量并不少因此我们有理由断定 Catalyst 的收入会增加——很可能还会有小氯的一份。
那么最后,就是商用许可证的问题了。小氯觉得,这个也并不是问题,您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严格一些的开源许可证。可能有人会说,那如果有商业公司直接把代码拿走以逃避商业许可证的限制呢?你说得对,**但是现在的 Obsidian 就能避免这个问题吗**?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无论是商用却不购买许可,还是试图把 Obsidian 解包后自己做产品(这个涉及更复杂的法务问题),其难度并不比开源大多少。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足以支撑闭源的理由。
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开源会帮助 Obsidian 省去某些费用。正如用户 [@EuriNaiz](https://forum.obsidian.md/u/EuriNaiz) 说的Obsidian 的论坛本身建立在 Discourse 上,而 Discourse 官方事实上为开源软件提供免费的托管服务……
综上所述,在会计学的层面来说,开源对 Obsidian 来说,至少不会有显性意义的收入减少。
那小氯能保证 Obsidian 开源就会生存得更好吗不能原因很简单小氯不是神明或者先知。但是现在我们也同样无法保证或者至少是做出更多的肯定Obsidian 闭源就会生存得更好。此外,小氯自认为从理性和逻辑的角度,以上论证没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
## 道德信任问题
这是个极其微妙的问题。毫无疑问Obsidian 的开发团队在道德上是非常令人放心的,即使是因为隐私问题希望 Obsidian 开源的人大部分也不会否定这一点。
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个问题吧Obsidian 闭源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通过沙箱的方式保护隐私,但这么做是否意味着我们不信任 Obsidian 的开发团队?毕竟「我断掉了网络连接,因此你无法窃取并传回我的任何数据」和「我相信你不会窃取并传回我的任何数据」是两回事。那么 Obsidian 的独立审计是否足够可靠?我们依然可以怀疑,怀疑审计者,怀疑这次审计是否真的独立。那么开源条件下的社区审计呢?依然可以怀疑。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必然会在一个不太远的时间引发一场思想的雪崩,进而引发无穷无尽的麻烦。
小氯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说太多,因为小氯也说不明白。同时,希望各位老友尽可能不要在讨论中涉及道德问题,这会引起许多的麻烦。
## 开源 = 隐私性?
如果 Obsidian 不开源,就不能保证隐私性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开源是隐私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说开源软件(这里我们不考虑那些源代码开放但是广为流传的二进制分发闭源的产品,例如 VS Code一般在隐私方面都值得信任其依据主要是由于其源代码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审查其中是否有不受欢迎的部分。**但是,这虽然理论可行,但是在实践中显然门槛极高**。且不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赛博文盲」,别说看懂代码了,甚至就连电脑怎么用都是迷迷糊糊(当然,这样的人一般也不会为开源、隐私这些事情担忧)。世界上能够对(任何类型的)计算机科学知识有了解的人,恐怕千分之一都是乐观的估计。
而就算是计算机知识比较充足的用户,也不一定就谙熟项目所用的技术栈;就算是谙熟,那也不一定有兴趣去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开源软件的用户中,很少有人有能力看懂且会去看项目的源代码。所以,项目审查的重担实际上就是落在极少几个热心且技术力高超的用户(假设有)以及社区的审查员肩上(这甚至还需要我们近乎无条件地信任他们)。一般来说,一个开源项目的代码数量都大得惊人,而人眼观察、静态运行和调试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多情况下,开源的「隐私性」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开发者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但是就如[我们曾经说过的](/weekly-8#最小化但必要的监管),在进行任何技术实践时,都应以最坏的恶意度测人心。因此,开源项目的隐私性保障**在实践中**其实处于一个奇怪的真空态。
即使是说开源开发者一般都是有很高自觉性的谦谦君子,但是也难保会不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交一些不那么受欢迎的 PR。孙哥与我分享过一个很离谱的案例一位黑客依靠一些贡献在开源社区取得了很高的威望然后 TA我不知道其性别向一个项目贡献了一些代码似乎还向 Ubuntu 官方提出了 PR 来着。这段恶意代码如果扩散开,可以取得所有安装 Ubuntu 的电脑的 SSH 权限。然后最后被发现了,原因是一位大神发现自己电脑的 SSH 慢了 0.5 s是的你没听错0.5 s于是起了疑心一步一步把这个东西挖出来了……
而闭源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毫无隐私可言。虽说曾见过一个非常激进的说法「任何闭源软件的隐私协议都可以简化成一句话: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任何方式收集你的任何信息,并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但是确实存在一些对隐私非常尊重的闭源软件,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而且,理论上来说,不管一个软件(在隐私性上)有多么面目可憎,只要我们能够完全断掉其互联网权限,那么就算它能把你去年这个时候的前天和朋友去逛超市时买了哪个品牌什么口味的饼干或者是你刚刚给妈妈打电话时用的是哪只手的哪个手指的哪个部分触碰了拨打按钮多少毫秒都偷出来,那它也没办法让背后的服务提供者知道。我们还可以采取更激进(更保守?)的策略——直接把应用放到一个沙箱中,这样就算开发者手眼通天,能让应用搭上其他应用的网络连接,那也只能看着隔离环境干瞪眼。
我现在的 iPhone 就严格采取了这个方针——我的输入法是讯飞(因为 iPhone 的 Rime——仓输入法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用了由于我现在 MacBook 已经全面采用了 Rime因此我直接掐掉了讯飞的网络权限你做好一个输入法的本分即可。此外像 Light Player我的本地音乐播放器这样的应用我也会在设置的 WLAN & Cellular 选择 Don't Allow。
我们回来。总结一下Obsidian 是否开源,其实和其(在实践中的)隐私保护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想法不是要对开源项目贡献 PR而只是希望其代码能被公开审查以确保隐私性也就是后面会说的「源代码公共可见」那么 Obsidian 的代码公开会增加一个理论上的、可以通过研究其内部机理而不是仅仅根据实验证据完全确保其隐私性的机会,小氯感觉这其实是一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事。
此外Obsidian 请了一个独立第三方做了一次审计,可以看[这里](https://obsidian.md/security)。
## 开源 = 安全性?
这里的「安全性」可以看作 bug 修复方面的事。如果 Obsidian 只公开代码而不允许社区协作,那么 bug 修复至少不会变慢(指的是投入相同的时间修复的 bug 多少。至于开源后的其他事情挤兑时间,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允许社区贡献,那甚至可能变快。虽然说重大的 bug 也很难被社区发现,但是小的 bug 不是这样的。退一步说,不论会不会变快,这条理由都不足以支撑闭源的决策。
## 开源 = 格式开放性?
可能有老友会问:闭源软件会不会因为要留住用户而转型使用封闭格式?
如果您的第一想法是这个那小氯觉得您弄混了「闭源软件」和「商业软件」。不是说这件事没可能发生而是说闭源软件和格式封闭性的相关性远远不如商业软件和格式封闭性的相关性强。Obsidian 是闭源软件,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从 Dynalist 现在的态度上来说和完全免费分发也基本没什么两样。而且Obsidian 的格式开放性,在各大 PKM 工具上,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文件就是 Markdown名字就是名字文件夹就是文件夹白板麻烦一点`.canvas` 文件,实际上是 `.json`(参见 JSONCanvas 标准)。至于里面的语法,除了 wiki 链接(你也可以用正规 Markdown 链接代替)和 GFM 语法(现在 GFM 的兼容性已经非常高了),都是最标准的 Markdown。至于那些您自己嵌入的 dataview、iframe……很抱歉开发者没有哪怕一点的道德和法律义务对此负责。
而且,至少在 PKM / 笔记软件这个领域开源和开放格式也不是什么深度绑定甚至能称为比较相关的东西Logseq 现在正在积极开发非 Markdown 版本;思源笔记采用 `.sy`(类似 JSON作为存储格式在文件系统层面上其文件夹和文件结构毫无人类可读性至于 AppflowyAffineAnytype 等一众 Notion 的优秀替代品更是不用提,有的甚至连开放格式的导入和导出都不完善(当然,这件事也的确棘手)。
如果真要说最极致的兼容和开放,那么只能用纯粹的原始 Markdown 乃至纯文本,或者去找 VS Code或者 VimEmacs 这样古神级别的编辑器了——甚至它们都不行,小氯不认为您使用 ObsidianTyporaVS Code 或者是 Vim 打开 Org Mode 的文件时会有什么好甚至是基本的体验。
## 开源 = 持续开发维护?
这很难说。无论是支持这个观点还是反对这个观点,都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我们只说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开源是否会对风险灾备有好处。
具体来说:在这个 thread 创建时Obsidian 应该还只有两位开发者,就是 Shida Li 和 Erica Xu。如果——我们说的是如果Obsidian 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困难,不得不终止开发,或者被一个很有可能是 evil 的公司收购了,或者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开发者中的一位遭遇了不测,那么 Obsidian 在闭源状态下的开发是否会受到极大的、难以弥补的破坏?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是个很现实的事情举一个赛道极其相近的产品——Trilium。Trilium 在今年初宣布进入了维护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发已经基本停止了。然而 Trilium 并没有随风而逝,一个 community-driven 的项目——TriliumNext 接替了 Trilium 继续活跃地开发。而第二个问题典型的例子是 MySQL 和 MariaDBOpenOffice 和 LibreOffice 等。如果 Obsidian 闭源,这个工作几乎是完全无法完成的。
一个非常常见的策略是承诺在无法继续维护时开源。Erica 似乎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兴趣,其[原文](https://forum.obsidian.md/t/open-sourcing-of-obsidian/1515/11)是:[^2]
> In summary, I think having a privacy statement and a pledge to open up code access if Obsidian discontinues are good ideas, but open sourcing does not make sense give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这是个非常严肃的事,尽管现在 Obsidian 的开发团队已经有了[九个人](https://obsidian.md/about)(准确来说,八个人加一只猫),但是即使对于一个上百人的大团队,如果其主理人真的很不幸出了什么意外,除非这个团队是非中心化的,否则这真的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源至少不会造成什么损失,毕竟多几个对项目有一定了解的热心社区成员(可以肯定其存在)总归对恢复开放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
## 开源 = 开发效率?
这当然也不一定。Licat 和 Silver 等核心成员对自己闭源的解释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闭源对自己的开发效率更有利。
小氯既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否定这个说法,因为 Obsidian 的开发效率是怎样的只有团队本身才知道。我们通常认为,开源带来的社区协作效应(对于 Obsidian 这种已经有了良好社区环境的软件这个效应可能会非常明显。Obsidian 庞大的插件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尽管其和本体开发性质不完全相同会大大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活力但是这不是什么普遍规律。毕竟Obsidian 社区中希望贡献的大多数人(尽管他们已经是极少数了),其水平恐怕都无法超过、达到甚至接近 Obsidian 核心团队的水平。或许 Obsidian 的团队还是希望有一个精英化的核心,这不是什么问题。
此外,在 thread 中有这么一条回复,提到了另一个广受赞誉的软件—— [Logseq](https://logseq.com)。
> for everybody that wants an open source obsidian, check out logseq:
>
> <https://github.com/logseq/logseq/>
>
> I just started migrating. Its still in beta and early, but looks really promising and the community grows well. i love it so far. my guess is that because of them being os and having all the benefits that come with it, that they will surpass obsidian in the near future in popularity (fast dev cycles, pull requests, …)
这位用户并不算是一个成功的预言家。虽然 Logseq 和 Obsidian 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至少就小氯写下这段话的时候Logseq 并没有超越 Obsidian甚至在许多方面依然落后于 Obsidian。
于是,有人用 Logseq 和 Obsidian 比较,说明开源实际上对开发效率不利。这显然是个荒谬的说法,至少是个不正确的论证,原因很简单——没学好控制变量法。这只能说明,对于开发来说,开源并不是一个 100% 的 game changer而不是开源没有好处甚至有害。
——当然,小氯并不是说 Logseq 或者别的各位喜欢的 Markdown 笔记软件不好。Logseq 也是非常优秀的笔记软件,不论是大纲笔记,还是 Markdown 编辑,还是社区生态都非常出色。希望各位不要有什么误解。
## 开源 = 社区管理负担?
很遗憾,这个事情必然存在,只是负担的大小。开源的确不是把代码扔到 GitHub 上就完事了,用 Silver 的话来说:
> Doing open source right is a significant effort; its not just “putting code on GitHub”. Theres work in documentation, reply to issues, code reviews, help fellow developers get up to speed with the code base, etc. The cost to benefit ratio is very low for our small team of 2, and our plate is already full.
那如果不接受 PR 这类的社区协作呢?这的确可以摆脱许多负担,虽然说可能还会有一些极端的 FOSSist 质问「为什么不接受」,但是小氯相信大部分的开发者都不会揪着这一件事喋喋不休。当然,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开源。
## 开源 = 放弃知识产权?
**恕我直言,无稽之谈**。Linus Torvalds 开源了 Linux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GNU/Linux的内核代码难道这种情况下 Linus 就不是 Linux 的创造者了吗?还是说有人能够明目张胆地宣称,里面的某段代码是他/她写的,而不是 Linus Torvalds 写的?除非你采用的是 Unlicense 许可证,否则这段代码的版权永远属于你。
甚至即使是 Unlicense**你也并没有失去你的版权**,你只是赋予了所有人完全自由地使用代码的权利。没有任何强制力量可以让你放弃版权,任何力量都不行。即使你真的对版权一点兴趣也没有,你觉得把代码放进公共领域是最好的归宿,那你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开发者,但是,你的道德权利或者说是署名权,将作为一个纪念品一般的事物伴随你一生。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虽然说小氯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当它不存在即可,要求人们使用时不要署上你的名字。
至于知识产权给作者带来收入,或者说叫「知识变现」的问题,小氯上面讲得很清楚了。
## 开源 = 法务问题?
关于「不经过商用许可而商用产品」的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此处只涉及「重新分发」一类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当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Licat 的原话是:
> As a business, its really stressful if competitors can take your work, copy it and sell it as their own. Licenses dont prevent copying, and lawsuits are expensive and time consuming.
这件事确实难办——无论现在窃取 Obsidian 代码的难度如何(小氯没有试过(这是当然的 🤣),所以不能发表意见),开源确实会降低窃取代码的难度。就算是一扇有点单薄和破旧的门,也比没有门要好。所以说,在考虑要不要开源或者是源代码公开时,法务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风险,尽管其期望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 可是 XXX 不也是闭源的吗?
小氯在线程中,不止一次看到这样或者与之相关的论述:
> XXX 软件在业界享有盛誉,无数人都在使用它,但是 XXX 是闭源的。
> 各位有时间在这里争辩 Obsidian 的开源问题,那为什么不去问问 Google / Apple / MS / …… 他们为什么不开源?
前面一个论调的支持者甚至包括 Licat其[原文](https://forum.obsidian.md/t/open-sourcing-of-obsidian/1515/39)是:
> The most popular, well designed, well tested, and well supported consumer applications are almost always close sourced:(下面的例子省略)
我们分别回答两个问题。
许多(甚至大部分)在业界首屈一指的应用都是闭源的,但是这与 Obsidian 有什么关系呢Microsoft OfficeGoogle DriveAdobe Photoshop确实都是闭源的但是它们和 Obsidian 的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随便举几个例子Microsoft Office 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许可费用或者订阅费Google Drive 是一个纯云端、订阅制的存储产品。即使是对这些例子而言,也并不意味着闭源就一定比开源要有很大的优势——对于 Google Drive 和 OneDrive我们有 NextCloud 和 OwnCloud对于 PS我们有 GIMP对于 MS Office我们有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这种例子不一而足。而且Licat 说的这个论据从头到尾都没有涉及 Obsidian 闭源是否会对绝对或者相对的功能表现构成影响,所以我实在是理解不了这能证明什么。
第二个问题答案很明显没用。我们说的这些产品都是由极其庞大的科技巨头开发的GoogleMicrosoftMetaApple或者别的什么公司。它们是什么样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市值庞大到冗杂的客户服务部门和资源多得离谱的市场营销部门客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沟通闭塞至少我没见过哪家的 CTO 能在论坛里和用户如此推心置腹地交流)。最重要的是:**利润高于一切**。大公司是理性rational它们永远不会有什么善心。如果把你从头到尾卖个干干净净能给它们带来大于损失的利益那它们才不会在乎你怎么想、愿不愿意。
**但是 Obsidian 不一样**。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锐意创新的、愿意和用户推心置腹交流的、愿意把营造社区生态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的、(在资金上完全,在扩展性上几乎完全,在宣传方面大部分)由社区驱动的、愿意真的尊重你的隐私的——「不作恶」的公司。
所以在这里讨论的理由依然是:我们认为 Obsidian 开源会对大家都很好,而且我们认为能够决定 Obsidian 未来前途的话事人真的会去听并且认真考虑(但是不一定采纳)我们的意见,所以会在这里这么说。这话听起来有点傲慢,但是这是小氯能想到的最好的表达。
## 那你为什么不去用 XXX
好问题。从一个听者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个很令人恼火的表达,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一直在使用这样的表达?
回答问题:因为我们真的很喜欢 Obsidian我们希望它开源这样在我们看来对开发者和我们都更好尽管动机大概率还是后者而且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还有可以争辩的空间因此我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里敲下这些字符。That's it.
## 实质性开源?
小氯还见过这样的说法:只要你打开 Obsidian 的调试台(和浏览器的方法一样),查看 `app.js`,就可以看到 Obsidian 到底在做什么。所以 Obsidian「事实上是开源的」。
小氯对这个说法持保留态度。引用 Obsidian 官方论坛(引用)的一句评论:
> The code is minified/obfuscated/packed so most keys and words are replaced by numbers, one letter variables, self-calling functions etc (as it should for production code for performence reasons alone). So it would be little help to assess anything :wink: at most it can help debug stuff when things go wrong.
这感觉有点像是现在的 Thino以前叫 Obsidian Memos如果你查看其 `main.js`,你可以看到这个插件到底在做什么;但是如果你希望从 `main.js` 中获取到一个完整的执行逻辑或者是 UML 图,或者是希望用其进行二次开发,那小氯祝您好运。这种 dist 化的代码虽然是可见的,但是几乎不具备任何人类可读性,这就意味着其很难用于公开和审查,更别提是协作、分叉之类的更进一步的开源开发活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认为 Obsidian 是「开源」或者是「实质开源」的,似乎与开源这件事本身的含义已经有些违和了。或者把话说得更重一点:这就像是国内的某些云盘号称「不限速」,实际上在其他方面对免费用户的下载体验多加掣肘一样,只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
## 不开源,但是源代码公共可见?
这里涉及一个更加微妙的问题,也是一个开发社区(很可能是从计算机科学诞生开始)争执到现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严格区分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非常容易弄混:源代码可见软件,源代码公共可见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
TL; DR其范围依次递减。
- 源代码可见source code available指的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其能够**看到**源代码——注意小氯的用词,特定群体。那么如果我只把代码给付费用户看行不行?可以,至少从条文上可以(各位应该知道小氯说的是哪个项目)。那只给开发团队看行不行?按照定义似乎可以,但是我们一般称其为**闭源软件**。
- 源代码公共可见source code public available指的是对于**所有人**而言都可以看到源代码。但是如果希望进行贡献?或者是按照你的意愿增添一个功能?或者是做一个 bug fix不保证可以。注意此处的「人」并不是指所有自然人森林里的原始人当然是自然人但其看不到源代码。当然这是因为其不具备基本的技术条件而不是我们从条款上禁止其访问源代码。
- 开源软件open source看起来开源和源代码公共可见甚至是源代码可见是同义词但是在计算机科学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开源的定义被大大收窄了不仅需要源代码公共可见而且需要允许社区参与例如各种 PR 和 issue。可以简单地认为**开源= 源代码公共可见 + 社区协作**。
- 自由软件freeFree in free speech, not free in free beer. 自由软件的范围最窄,不仅要求开源,连分发也必须自由。
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界限通常不甚清晰因此常被统称为自由开源软件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 FOSS而源代码公共可见和开源常常被混淆这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 thread 中。
显然,对于 Obsidian 的隐私问题而言,源代码公共可见就够了,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社区管理的压力;而开源可以更直接地收获社区的助力,但是同时也会有一些问题和负担。对小氯而言,前一个级别已经够了——虽然说小氯很愿意 contribute但是目前来看有心无力。
## 先开源一部分核心组件?
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而且很有可行性。虽说大部分的讨论主要还是纠结于 Obsidian 本体但是仔细想想Obsidian Sync 也不是什么特别令人放心的事情。E2EE 确实很具有隐私性,但是我们无法确保——抱歉,我又涉及道德问题了。
而且,先开源一部分核心组件的管理压力比一下子开源所有代码小得多,可以当作一种「试水」(尽管 Obsidian 已经开源了几个项目了)。社区也提出了一些看起来比较合理的开源 roadmap小氯不在此细说了。
## 总结
我们说了很多很多,如果让小氯酱概括下到底说了什么,无非就是连篇累牍的推理和论证,(对 Obsidian 来说)开源是什么,开源不是什么,什么是开源,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等等。
社区对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太多太多。喜欢开源的人,会更多地关注开源软件相对于闭源软件的优势,并且更多地使用开源软件中最杰出的那一批来塑造自己的观念;喜欢闭源的人反之。这是一种先发的认知偏差。小氯是个 FOSS 主义者,但是在前面的论述中,小氯在尽力避免立场带来的不客观,希望做得不算太差。
最后,可能有老友会问:既然你说过,很大程度上 Obsidian 开源(源代码公开)的象征意义更大,那么象征意义就那么重要吗?
尽管说小氯前面似乎看起来很理性地分析了一堆,但是如果从一个用户、一个个人的角度,允许我使用感性,那么我的答案是:**是的,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小氯可以这么说:如果 Obsidian 有一天真的开放源代码了那么小氯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更换笔记软件了。但是现在小氯还是只能对着各位老友半开玩笑地说「在我的电脑上任何个人使用的第三方软件都是开源的——Obsidian 是少数的例外,它用实力争得了这个位置。」
虽然说,是否开源是 Obsidian 团队的自由,并且他们已经明确表示在可预见未来内不会开源,但是小氯还是有那么一份有点不切实际的愿望或者说是幻想: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看到 Obsidian 真正成为「Your Last Stop of PKM」HN 的头版头条能够铺满这一「惊人的壮举」以及FOSS 主义者们以各种方式向这个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 PKM 软件之一的杰作献上自己的崇高敬意。
[^1]: thread 一般被翻译为「线程」,其实就是论坛里一个单独的讨论区或者叫讨论进程。和 Reddit 的 subreddit 之类的东西没什么区别。
[^2]: 目前尚未找到 Obsidian 明确的官方说明。

View file

@ -0,0 +1,220 @@
---
title: 小氯Chlorine抑或我
date: 2025-04-05
slug: chlorine-and-me
featuredImage: https://img.viento.cc/cover/chlorine-and-me-cover.webp
categories:
- 沉思录
tags:
- Nickname
- 数字资本主义
- 自我认同
series:
summary: 或许是小氯写的
description: 本文是一篇关于网络身份与自我认同的随笔,作者以自己的昵称 Chlorine小氯为线索探讨了虚拟形象、网名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数字时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作者的昵称源于对化学元素拟人形象的喜爱并逐渐固化为网络身份的核心符号。作者通过结合分析虚拟形象和昵称的指出其本质为个体希望呈现给他人的自我投射。进一步文章讨论了网名与现实姓名的区别强调网名因其高度自由性成为个体在数字空间表达真实自我的重要载体。然而作者也反思了数字资本主义下平台算法对身份的异化当个体的网络行为被数据反向定义时人可能沦为被算法塑造的客体甚至失去对自身身份的解释权。最后作者回归个人立场申明“小氯”这一身份的意义——它代表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纯粹的精神状态并呼吁保持对生活的鲜活感知拒绝成为“无聊的大人”。文章以哲学化的结语收尾承认自我的多元性与流动性主张接纳不同语境下的“我”共存。
wikilinks: true
---
## 前言
这是一篇在小氯的草稿箱里躺了许久的「即兴随笔」,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左右才写完。
本文逻辑松散且混乱,如果您追求论文式的精巧和严密,推荐您准备好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
---
各位老友,晚上好。这里是……
是谁呢?大概是小氯,或者是 Chlorine那个现实中的 Residencia 0x001B 的公共空间中捧着一台 MacBook 敲字的满眼严肃的学生,抑或是园子里的 Residencia 0x001B 的公共空间热饮的氤氲雾气中端着茶杯眉眼弯弯的元素娘。
对的。所以今天……简单碎碎念一句,小氯,抑或 Chlorine抑或我名字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一些东西。
## Another Nickname?
如果有认识小氯时间很长的老友(大抵是不多了)——例如,从初中开始,可能会记得起来,这个笨蛋曾经用过各种稀奇古怪的 Nickname。具体都有什么……小氯实在是不好意思说~~简直就是一种新颖的羞耻 play~~。
所以让我们作个弊吧,直接把时间跳到园子建立不久之后。
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小氯看到了一位 B 站 up 主 [@磷铈镧矿-monazite](https://space.bilibili.com/354098648) 的一些画作。这位 up 主的画大多是「化学元素拟人」——对当时的小氯来说,这还是种蛮新奇的艺术形式(姑且如此叫?只是感觉,把人类传统认识中没有生命的东西画成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思维记忆的生命是件挺酷的事)。
作为最活泼的非金属族,卤素自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戏份。而在这位 up 的所有卤素拟人中,我感觉,那个氯元素的拟人莫名其妙地可爱——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觉得的。
于是小氯大张旗鼓地把头像换成了那张拟人图,甚至还给人家 up 发过私信请求授权使用(捂脸)。
然后为了彰显我对这幅图的喜爱,我就把 Nickname 也改了,就成了 Chlorine。毕竟咱都改过那么多的 Nickname 了,再改一个算什么呢。
后来呢……我对自己的头像有些审美疲劳了(小氯总是这样的),于是打算用 AI 搓一个新的。在写 prompt 时,也非常自然地写了「氯元素的拟人形象」。后来的很多个头像,都是这样。昵称也没有再动过,一方面是头像和这个昵称大部分时候都很配(我记得只有两个例外,一段时间用的是 Windows 11 娘,一段时间是一个乱画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小氯确实懒得改了。
后来……也不太清楚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从 2024 年的中旬开始吧,我开始在文章中使用「小氯」这个自称。很明显的词汇,对 Chlorine 的一个略微可爱的直译。
直到现在。
## 昵称,头像,虚拟形象,自设与 OC
读到这里,如果您感到有点疲惫的话(应该不太会),可以先 Cmd + Click 一下左上角小氯的头像,去首页看一看大图。这个梳着侧马尾、翘着一撮呆毛、扎着个奇怪的蓝色蝴蝶结、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专心致志地用着 MacBook 的萌娘大概算是小氯的虚拟形象中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也是目前最满意的一个。
嗯……说实话,这张图画得不算很好:人物的神情算不上自然,脸庞的比例有问题(下巴的尖部过渡得不够好,同时婴儿肥有点过度),手部有些僵硬,光影处理得也不够好。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图和氯元素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不说化学实验室的经典设备或者是常见化合物的(广义)分子式,你起码加个元素符号吧?不过,这确实已经是小氯目前能设计出的最好的一张了——毕竟小氯实在手残,只能靠着 AI 各种炼金。
头像当然不一定是虚拟形象,但是就小氯而言是这样的。这个现象在创作者和独立博主中似乎格外突出,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 relation。此外还有很多和「虚拟形象」意思关联但是不完全相同的词例如自设和 OC原创角色。这两个词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我们这里不多探讨了。
这种虚拟形象可以视作网名的一种延伸以通过视觉强调「希望强调之物」。或者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个更加「RPG」的解释如果赛博空间有实体的话我怎么会说出这么奇怪的话希望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是这样的。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虚拟形象一定就是本人的全部或者主要形象的延伸。就比如说小氯的虚拟形象是这样,并不意味着小氯在现实中也是个二次元美少女(~~当然不会是~~);而这个形象看着比较温和、可爱,也并不就意味着小氯在现实中就是个温和的人——事实上也并不是。但是有一点是对的:**小氯希望在网络空间中,能对老友们展现温和的一面**。这样自然有很多好处(拜托……不要在你正常地看着人的时候让人以为你想用眼神杀死别人好吗?)。
这可能是大部分虚拟身份和本人之间的联系:
> 是我,但又不完全是我,也不是完全的我,但确实是希望大家看到的我。
## 名字与网名
网名可以改,名字自然也可以,只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改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了,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文章(阅读题,大概是)的桥段,大概意思是:当时的年轻人中,时兴改名字。作者于是询问自己好友的意见,结果晚间时,好友传来一张二指宽的字条:叫松涛如何?作者对这个名字非常中意,于是户口本上的「李荣阁」就变成了「李松涛」(这个故事应该是真的,因为确实有一位原名李荣阁,后来改名李松涛的诗人——也就是源桥父,曾经中国诗歌学会的副会长)。
嗯,小氯是这样的,总是会把某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记好久好久。
改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举个例子,我国的历史上,有过几次改名的风潮,其原因大差不差,可以归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小氯不太喜欢用「觉醒」这个词。或者说,当时的年轻人迫切地需要一种方式,来摆脱「外部定义」的身份认知,不论是对自己的暗示还是对外界的宣誓。而「名字」,大概是身份最好的载体了。这方面我们可以说很多,比如说,名字承载了家族传承、民族特色等,名字具有法律和社会约束力,名字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标签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符号,云云。
是的,一个指称自己的标识符,在某些方面就是我们对自己几乎全部的认知。像是数据库中的条目,条目和主键的概念几乎混一。
网名,大概也是同一个道理。名字是现实的身份认同的代表,而网络是虚拟的身份认同的代表。
不过不同于名字,网名的自由度高很多。其原因可以分析成一篇小论文,在小氯看来,大概就是**名字和现实是强耦合的,而网名未必**。For instance, 名字由于其社会标识符的性质,不可避免地要符合一些格式规范,比如说目前还不支持加入 Emoji但是网名可以名字一般是父母起的自己没有先天选择权~~类似于你父母的婚礼为什么不请你~~),但是网名全凭你自己的喜好;由于其传统价值和法律效力,修改名字的过程一般都很繁琐,但是大部分平台的网名都是很好改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名字或许会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无趣的、和你的个性毫无关系的标识符,但网名永远不会。你可以把名字写成「奶龙大战歌利亚」或者别的什么来彰显你的~~抽象~~非主流和标新立异而不会担心社会性死亡,可以把你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写在名字里大喊这是我老婆 / 老公,可以用一串 👊🇺🇸🔥 去大肆嘲笑呆瓜一样的神秘西方大国高层。你当然也可以在现实中循规蹈矩、小心翼翼,而在网络中尽情泼洒自己的情感,鲜衣怒马,张扬肆意。判若两人。
依我们上面的分析,这似乎暗示着某种**身份认同的分离**。
## 虚幻系于一身
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认同分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话题。去知网或者 JSTOR 一搜,相关的的论文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不过好像现在依然在分离,速度也并没有变慢。嗯,我们社会科学是这样的,善于提出问题,但是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小氯的话冒犯了您,那么真的很抱歉,小氯酱请您喝果茶)。
![solve-the-world|332](https://img.viento.cc/20250403-solve-the-world.avif "解决世界(迫真")
小氯不想在这里讨论一个沉默寡言高度近视的程序员在互联网上可能是一位超酷的漫画家之类的案例,我们只说一说,这个分离到底分离出了什么。
最经典的争论大概就是,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我们姑且这么叫)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自我」。「现实派」总是说,网络再精彩,那毕竟也是「假的」,而且也具有表演的性质,而「网络派」则会毫不犹豫地反唇相讥:在现实中与社会生活强耦合的、被规训的一言一行能代表真实的自我吗?还不如在一个相对匿名的环境中能表现出「最自然、最纯粹的自我」。不过这可又给了现实派反驳的空间:那么现实中的社会规范就不算是自我的一部分了吗?……
不过,我亲爱的会一点数学的老友们,我们讨论哪一个「自我」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其实有一个隐含前提,就是**确实有那么一个单一的、可供讨论的「真实自我」**,或者是起码有一个能被认为是「真实自我」的同侪之首。就像我们研究极限、积分或者期望的性质时,前提都是它们存在。
这个前提可算不得很可靠,就像毕达哥拉斯的门徒们将证明的前提建立在「一切量都可公度」上一样。许多哲学流派都认为,自我并不是统一的、单一的、不变的对象,而是流动的、语境化的,而不同的语境可没有什么等级之分。深奥的哲学观念不好懂,但是直观上应该没有太多可质疑的地方,我们上面说的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异质性或者冲突性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可以打个比方:拍照——在拍摄证件照的时候,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在生活中的抓拍中,爽朗恣意、神采飞扬。
如果非要说几个名字来增进我们的权威性Hume休谟大概是这个概念最早的质疑者之一。在他眼中自我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一组知觉的结合「一阵热、一次疲劳、一种快乐、一丝痛苦一次思想、一次希望」。或者还有 Foucault福柯的权力、主体和规训观主体不是一个先验的存在而是历史和话语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权力关系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主体。即使不在批判的武器中纠结我们也可以诉诸武器的批判来物理切分自我——没错裂脑人实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假定有一个名为「自我」的先验空间,那么不同语境下我们的表现,不过是语境这个滤波器将其中的某个子空间过滤出来了而已。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基底性的差异,使得某一个自我并不会成为另一个的附属。由于语境这种滤波器本身的限制,我们永远无法找出「自我」的一组基底,而且由于「自我」糟糕的性质,其中可能还存在不完备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完整的「自我」是不可观察、不可定义的,只能通过不同语境下的自我,做盲人摸象式的认知。甚至,我们为了方便理解而假设的先验空间也是虚构的——一个出于我们对统一性、连续性和秩序的渴望而建构出来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并非为了揭示所谓真实自我的本质,而是为了缓解我们面对碎片化存在时的不安。我们用这个概念为种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贴上归属的标签,仿佛只要能够找到那个幕后的一致性来源,就能给混乱的体验赋予意义。
但现实可能是,我们根本不是从一个中心出发去表达多种面貌,而是本就由多种面貌拼贴而成。在朋友圈里发着精致的咖啡照的你、在职场会议上滔滔不绝的你、在深夜里与朋友吐露心声时的你、在网络匿名论坛上肆意表达的你——这些「你」并不附属于某个更大的不可知但存在的对象,它们就是你。每一个你都在特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塑造、被赋予存在的正当性。
那么这样,执着于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一较高下,争夺谁更接近那个「真实的自我」,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我们不如关心一下,我在何种语境下、以何种方式得以成为我。
## 当你失去名字
我们上面的讨论中,「数字自我」或者「网络自我」都有一个关键的前提:**这是你主动塑造的、完全掌控的自我**。或者至少吧,是你能部分控制的自我,比如说你在 X在 YouTube在 Bilibili 上的创作者账户。这样我们还可以去争一争经典的「账户到底是谁的」「我拥有我身份的主权」的问题。
那如果虚拟身份并不是你自己主动塑造的,不是你能够掌控的,不再代表你鲜活的、希望为人所知的那部分你,会如何?
……小氯在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作业——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是数字时代的社会原子化现象——时,曾经随手写了这样一个观点:
> 而且,当前技术尚无法将人的复杂性(如道德、创造力、情感体验等)完整地数据化,这些片面的、不完整的数据集合也常常被平台滥用,构建片面乃至扭曲的数字画像,加剧了现实自我与数字身份之间的分离和对立。
我们举个例子好了。
许多的虚拟身份,例如你用来刷视频打发时间的抖音账号,并不是你主动塑造的数字自我。你在刷视频的时候——尤其是你并不是很清醒地知道自己要找做某道菜的教程或者是统计力学的 OCW 时,主观上没有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想着,这个举动是我的一部分,反映了我的什么或者是我希望的什么。但是平台并不知道也不在乎你会如何想。它只会记录:你在某个时间的某个客户端接到了某条视频的推送,你在这条视频停留了若干时长,表明你可能对某个主题感兴趣,建议后续增加该方面广告和视频的推送频率,云云。如果只是数据画像还则罢了,糟糕的是由于第一颗扣子等诸多效应,这个画像往往连一个较好的低维近似都不是。很可能平台认为你喜欢某种视频并给你推一大堆同类型的视频,原因只是你刚进入这个平台时随手点了一个这个类型的。你在某橙色软件上随手点了几次猫爪杯,它就坚定地认为你是一个每天需要被可爱治愈的女性用户;看了几个关于健身的视频,它就开始疯狂给你推蛋白粉和肌酸;在某次搜索焦虑症的时候,它就默默在后台记下了你「心理状态不稳」的标签;逛了几个游戏论坛,你就成了「爱好虚拟世界」的玩家;在微博上跟人爆发了一次争吵,你的信息流中就开始充斥着各种的极端言论。如果我们再「赛博朋克」一点,最终你所看到的推荐内容、收到的广告推送,甚至系统对你的服务响应优先级,都被这一套模型所定义——而你呢,我的朋友?你既没有机会修改这些描述,也无从得知它们具体长什么样子。
除了做 Google 翻译二十次的生草视频之外,不准确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自我身份这种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姑且认为它重要,不然写了这么多会显得小氯很呆——以及「平台控制一切」的数字资本主义下。
想想看,在平台的数据库中,有一个「你」的存在,但那不是你自己定义的「你」,而是一个由点击、停留时间、浏览记录、点赞行为拼凑出来的幽灵——一个数字傀儡。甚至更糟的是,这个傀儡可能比你自己还「有说服力」——它会被用来判断你是否容易被广告影响、是否适合某类职位、是否值得获得某种贷款,甚至是否容易「出问题」。
> 他们用我的几张照片、我的一点点声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以我的名义开了一家店,但我却连招牌上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还有更糟糕的。Newton's 3th Law 告诉我们,动量的传递是双向的。你无法在影响另一个事物的同时置身事外,反之亦然。即使你清醒地知道,那个账号的你并不是你的一个良好的切片,但当你被无数偏差的信息包围时,保有自己原本的思想不受干扰就成了特工级别的素质。他们甚至可以扭曲你周围的信息,来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的控制和塑造。
这就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网络自我认同最大的危机——个体从自我表达的主体退化为被建模的对象,从说话的人变成了被分析的样本。我们过去说人如其名,说以名识人,而现在,名字或许还在,但意义已经被抽离。你不再被称呼,而是被调用;不是被理解,而是被预测;不再被尊重,而是被改变。你不再是李华或者「往事随风」或者 `iamlihua.tld`,你是用户 01JQXTDNWNDZZF8T344ZBSDRZG一个孤立的、可替代的对象。你可以被「变成」另外一个用户去代替他 / 她 / 它因退出而产生的空隙,像是同质化代币。
**你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常说「命名即权力」:古老的神话中,掌握一个人的真名就意味着掌握了他的命运;《千与千寻》中,千寻被汤婆婆夺走了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从前的自我;《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一代名字的轮回,象征着永远无法逃脱的宿命的梦魇。而在数字资本主义中,这种权力已经滑落到了平台、模型、算法、标签、推荐系统手里。它们不需要理解你,只需要定义你。
感觉不出来是吗?那我们换点更刺激的吧。
……
《1984》里面Syme 曾经对 Winston 说总有一天新话会删去「自由」这个词到那时候也没人能理解「自由即奴役」是什么意思了。这么看来Orwell 大抵是了解过 Sapir-Whorf Hypothesis甚至可能是其强形式。
那么比普通的语言词汇对社会关系的塑造更有力的是什么呢?
**称呼**。无论是母亲、祖父、恩师、兄弟还是姑娘、先生、老友、阁下。
大洋国只有一种称呼,就是「同志」。至于同的是什么志呢?自然是英社,因为大洋国不允许有别的思想。这种单一的思想取代了所有的社会联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的通道。那两个通过(当然是党允许的)繁衍行为赋予你生命的同志——假如你没有亲自向 Thinkpol 检举他们的话,和与你素不相识的、指导你去完成 Physical Jerk 的同志,也没什么不同。
语言的简化,断绝了探索过去和未来的时空的通道;称呼的归一,关闭了建立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联结的可能。那什么能将个人的概念也消弭呢?
**自然是名字的废弃**。「Comrade 0x1D7802A3」可比 Winston Smith 适合定位多了。而 Comrade 0x1D7802A4 经过适当的培训——或者叫加工吧,也能大体起到和 Comrade 0x1D7802A3 一样的作用。
……《娱乐至死》的开头有这么句话:
>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 1984 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 1984 年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嗯,但愿如此。
## 所以你希望说什么?
无用的哲学说了蛮多的了,那我们回到刚开始那个轻松的话题吧,小氯的昵称和虚拟形象。
Chlorine 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并不那么好。小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客观上说「Chlorine」并不是个适合当作昵称的词汇**。
这个词汇没有任何其他的含义,就是氯,元素周期表排行 17 的元素,或者是其单质氯气——一种黄绿色的、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士们的噩梦,种族灭绝中最骇人的化学武器,化工厂生产线中翻腾的原料,高中化学题中把学生们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重要考点。
谁会喜欢这样一个东西呢?
如果真的真的要给这个名字和小氯的过去扯一点关系的话,那大概只有「喜欢化学」了——如小氯[[Ephemeralis-Weekly3执笔衔书|从前所说]],小氯曾经有一个化学梦,并且差点真的实现——小氯曾经认认真真地要报北大化院,甚至想过去打化学竞赛,差点真的成为一只元素少年 / 少女bushi。不过要是小氯现在真的在学化学的话那大概也不会用 Chlorine 这种常见物质当作名字,而是会选一个不那么常见的东西吧——而且,如果那样,小氯大概也不会有技术能力来写独立博客了,以小氯这个亲痛仇快的计算机基础。
所以,「小氯」这个写起来很麻烦的名字,就是一个和现实毫无关联的、完全独立的网名。它代表着这个小心翼翼地闯入世界的旅行者在此地全部的全部。
所以我也希望各位老友,在这里,就叫我小氯好了。让那些与自己身份强绑定的活动和严肃的学术合作呆在现实中吧。
而小氯也想得寸进尺地希望,在这里,小氯能和自己的头像,或者叫虚拟形象(在精神层面)一致——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也没有什么多余的笔触。并不精致,并不矫揉造作,并不可爱到让人心融化,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擦边或者涩气。一台 MacBook一杯果茶一只安安静静的元素娘微微笑着眉眼弯弯温和、文雅而明亮。这就是全部。
这是小氯最稳定、最美好(两个词都是本意)的精神状态的外化和投影。
至于……现实与虚拟的分离吗?小氯是不在乎的。毕竟,连我们所谓的「现实」,都可能只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中的一个进程而已。[^1]
## 我不想做无聊的大人
这个标题听起来已经足够幼稚了,很可惜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表达。
小氯没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不高的要求之一是永远做个有趣的人,不要变得无聊。所以小氯在写文章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玩一点梗或者冷幽默,当然还有这个略带卖萌的自称。嗯,至少我不希望像我看到的许多博客的主人那样,学富五车,然而一百篇文章找不出一个鲜活的表达,无论是可爱的或是犯贱的。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生活和技术的提线木偶,尽管可能有变形金刚那么大——抱歉这句话有点冒犯,有一些博主可能只是习惯于相对严肃的技术表达风格而已。
那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一个有趣的人呢?
没人回答得了,就像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没办法解释清楚什么是「伟大的人」一样。毕竟,有趣这个词实在是太主观了,比伟大还要主观很多。
不过至少,我自己,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几年前的自己,都不要讨厌我自己吧?要是小氯已经到了自己都讨厌自己的地步了,那约莫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埋了。
但是只做到不讨厌自己似乎不够,鸡农可能也不讨厌自己,但是是个人都不会觉得他有趣(~~《犹趣》~~)。那我们加一点修饰条件吧,在此之上,能给自己所爱之人带来一些温暖和快乐,给愿意爱自己的人一些理由去如此做,或许就能算是「有趣」的最低的条件了。
至于说起具体的事情……或许还能被充满理想和朝气的文字感动得热泪盈眶,至少短暂地恢复一段对生活的热爱;或许在所爱之人面前能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秘密,能在文章中毫不羞涩地直言「我爱他们」;或许面对公式和算法还不至于只剩下烦心,能从人类心智荣耀的巅峰中找到一点 Eureka 的快乐;或许在看到一个用了最新技术栈的 rewrite 的时候还能提起兴趣动手自己部署一下,而不是即使服务器的资源要被上个时代的老古董们吸干了也只想加钱不想优化……总而言之,还能保有一点生气和鲜活。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清晰的、指导性的答案,但最后也只能用这种模糊的话来回答。
当然,当然。如果这些事情做起来和说起来一样简单,那么世界上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了。小氯能对自己保证的也不过是「尽力去做」,能保护一点点,就保护一点点。
那做最悲观的打算,可能即使小氯不再年轻了,不再有资格幻想了,小氯依然也会偶尔用一用这个卖萌的称呼,那是曾经充满生气的元素娘在这个世界最后的鲜活。
或许如此,直到白发苍苍。
> 即使要被生活灌成泡芙了……也得撑着起来给它一巴掌。
## 后记
写了好久好久的一篇文章,或许是讲述,或许是探索,或许是议论。或者最合适的叫法是一次梦游一般的自我开掘,像 WebSocket 一样用一条细若游丝的意识电磁波,连接不同时刻、不同状态,在这篇文章中写写画画的小氯。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结束这篇无意义的碎碎念吧。
我是小氯,也是 Chlorine。是那个能在下雨的夜晚茶水的氤氲雾气中给你慢慢讲故事的元素娘也是那个喜欢写写代码做做回归分析的学生是那个带着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去拆解人类行为的知识分子也是那个世故言行耿直理想的普通的人形生命体。
无数个语境,就是无数个自我。温和安静的,嬉笑怒骂的,恣意放荡的,冷峻理性的,辛辣讽刺的,奋不顾身的。如万花筒,如偏振片。彼此耦合、勾连、重组、跃迁,在缓慢前进的时间中纠缠、相变、破缺、坍缩。
凡此百千,如其所是。于天地,须臾刹那;于蜉蝣,阿僧祇劫。
应作如是观。
>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1]: 这是一个经典的「终极假设」,即宇宙是否是一台超级计算机。

View file

@ -0,0 +1,68 @@
---
title: 有用与有趣之间
categories: ["沉思录"]
date: 2024-01-26T12:00:00
tags:
- 随笔
featuredImage: https://img.viento.cc/IMG-20240126120000-0.webp
slug: between-interesting-and-useful
summary: 关于独立博客「有用」的一点思考。
description: 本文探讨了作者在写技术博客时的内心挣扎和对内容「有用」与「有趣」之间关系的思考。作者因担心技术水平不够和追求完美,迟迟没有发布笔记。同时,反思写博客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有意义的内容,还是迎合读者。作者认为,不必过于执着于内容是否有用,只要能带来温暖的生命体验,独立博客就有其独特的价值。
---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在看视频预习 OOP (面向对象编程)的知识,于是用 Obsidian 记了不少笔记。由于我很早就有将笔记作为博客发布的想法,因此,我在写笔记的时候也花了些心思,希望尽可能的引人入胜。
可是到了要发布的时候我却算了。一方面,是自己的技术力实在太弱;另一方面,是我的一个比较大的想法——把程设和 OOP 两门课的所有知识整合好,编写成一份完整的“学徒写给学徒”的 C++ 入门教程。
不过这个工作量很大,因为我初期没有很多 C++ 的笔记。而且正如《C++ Primer Plus》里面说的随着我们的学习这些词汇将从花里胡哨的词语变为论述中必不可少的术语。即使你的知识稍多一点也很难回到最初清澈而愚蠢的状态去写教程了。
而我的强迫症又不能允许我先发后面的知识,于是卡住,给大家一种我一直在鸽的印象。
此外,我也会时常担心我的文章写得不好,读者会不喜欢。这种担心在写笔记 (技术博客)的时候尤其明显。
---
我订阅了一个很喜欢的博客站—— [夜猫日记 (lillianwho.com)](https://lillianwho.com/)。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独立博客,不夸张地说,我是受这位博主的影响才有了建站的念头的。
我一般都是安静地浏览文章,但是今天我却突然想到:如果有一个人给我的博客留了言,只要不是广告或者恶意中伤的言论,我都会很开心。那是不是其他漂流在互联网海洋的孤岛,它们的主人也是这么想的呢?
于是我码了一段留言,大意是对文章的看法表示赞同,并简单表示了感谢。
不久后我就收到了回复。
![](https://img.viento.cc/IMG-20240126120000-1.webp)
我陷入了沉思.
在我眼里,这个小站已经非常优秀了,无论是颜值还是内容。然而,它的主人和我却有一样的担心。而且我有足够的理由推测,许多的博主也有这样的顾虑。
**担心「写得不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 (像我一样)因此而畏手畏脚,是否有些过激了?**
感觉在这点上,博主[青山](https://yinji.org/)说得蛮好的:
> 上周没有更新周报,回顾一周,并没有值得记录的事情,而我不想为了写而写,必须是要记录一些对我有意义的内容。这其实也涉及一个话题,我们写博客是为了写我们想记录的内容,还是为了写希望读者阅读的内容?过去我可能是后者,打着“每日一博”的旗号坚持更新,希望获得阅读量、评论和反馈,现在我是前者,希望记录有意义的内容,如果恰巧能让读者也喜欢,不胜荣幸。
原文链接:[周报 #07 铲屎官、内容与外表、新闻女王 | 印记 (yinji.org)](https://yinji.org/5195.html)
可惜,道理我懂,但是很难像青山看得那么开。可能这也算是 INFJ 的一个缺点吧。
此外,似乎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何为有用?**
这个问题的哲学浓度有点超标,不过,忘记在哪听过一个说法:中国古代似乎没有专职的哲学家,因为在中国古代,读哲学是为了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特殊的人。
>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扯远了。这个问题我还给不出明确的回答,但是我至少能分清一件事,就是**好笑和有趣有本质的不同**。
一个无厘头的抽象视频,当然非常好笑,但是我不觉得它有趣;而一篇简单分享自己下午茶动手煎了个鸡蛋的博文,一点也不好笑,但是看着看着,嘴角却不自觉勾起一抹弧度。
知乎曾经用过一个 slogan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我觉得,再加上一个词「生命体验」, 就能概括独立博客的使命 (这个词有点大)了。
是的,生命体验。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是很容易实例化。而我觉得,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能够带着温暖和平静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写成博客,就已经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博客就是博主的数字生命。
而「知识、经验和见解」—— 更加「有用」的「干货」, 我不想为这两种内容划个高下,毕竟,发动机的汽油和手中的热巧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觉得,也不必执着于是否「有用」了。即使它们真的是无用的,能够耐心地将你的知识、经验、见解和生命体验从头看到尾的读者,想必也是懂得它们的「无用之用」的吧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