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Fork 0
blog/content/posts/沉思录/小氯,Chlorine抑或我.md

220 lines
No EOL
28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title: 小氯Chlorine抑或我
date: 2025-04-05
slug: chlorine-and-me
featuredImage: https://img.viento.cc/cover/chlorine-and-me-cover.webp
categories:
- 沉思录
tags:
- Nickname
- 数字资本主义
- 自我认同
series:
summary: 或许是小氯写的
description: 本文是一篇关于网络身份与自我认同的随笔,作者以自己的昵称 Chlorine小氯为线索探讨了虚拟形象、网名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数字时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作者的昵称源于对化学元素拟人形象的喜爱并逐渐固化为网络身份的核心符号。作者通过结合分析虚拟形象和昵称的指出其本质为个体希望呈现给他人的自我投射。进一步文章讨论了网名与现实姓名的区别强调网名因其高度自由性成为个体在数字空间表达真实自我的重要载体。然而作者也反思了数字资本主义下平台算法对身份的异化当个体的网络行为被数据反向定义时人可能沦为被算法塑造的客体甚至失去对自身身份的解释权。最后作者回归个人立场申明“小氯”这一身份的意义——它代表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纯粹的精神状态并呼吁保持对生活的鲜活感知拒绝成为“无聊的大人”。文章以哲学化的结语收尾承认自我的多元性与流动性主张接纳不同语境下的“我”共存。
wikilinks: true
---
## 前言
这是一篇在小氯的草稿箱里躺了许久的「即兴随笔」,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左右才写完。
本文逻辑松散且混乱,如果您追求论文式的精巧和严密,推荐您准备好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
---
各位老友,晚上好。这里是……
是谁呢?大概是小氯,或者是 Chlorine那个现实中的 Residencia 0x001B 的公共空间中捧着一台 MacBook 敲字的满眼严肃的学生,抑或是园子里的 Residencia 0x001B 的公共空间热饮的氤氲雾气中端着茶杯眉眼弯弯的元素娘。
对的。所以今天……简单碎碎念一句,小氯,抑或 Chlorine抑或我名字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一些东西。
## Another Nickname?
如果有认识小氯时间很长的老友(大抵是不多了)——例如,从初中开始,可能会记得起来,这个笨蛋曾经用过各种稀奇古怪的 Nickname。具体都有什么……小氯实在是不好意思说~~简直就是一种新颖的羞耻 play~~。
所以让我们作个弊吧,直接把时间跳到园子建立不久之后。
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小氯看到了一位 B 站 up 主 [@磷铈镧矿-monazite](https://space.bilibili.com/354098648) 的一些画作。这位 up 主的画大多是「化学元素拟人」——对当时的小氯来说,这还是种蛮新奇的艺术形式(姑且如此叫?只是感觉,把人类传统认识中没有生命的东西画成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思维记忆的生命是件挺酷的事)。
作为最活泼的非金属族,卤素自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戏份。而在这位 up 的所有卤素拟人中,我感觉,那个氯元素的拟人莫名其妙地可爱——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觉得的。
于是小氯大张旗鼓地把头像换成了那张拟人图,甚至还给人家 up 发过私信请求授权使用(捂脸)。
然后为了彰显我对这幅图的喜爱,我就把 Nickname 也改了,就成了 Chlorine。毕竟咱都改过那么多的 Nickname 了,再改一个算什么呢。
后来呢……我对自己的头像有些审美疲劳了(小氯总是这样的),于是打算用 AI 搓一个新的。在写 prompt 时,也非常自然地写了「氯元素的拟人形象」。后来的很多个头像,都是这样。昵称也没有再动过,一方面是头像和这个昵称大部分时候都很配(我记得只有两个例外,一段时间用的是 Windows 11 娘,一段时间是一个乱画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小氯确实懒得改了。
后来……也不太清楚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从 2024 年的中旬开始吧,我开始在文章中使用「小氯」这个自称。很明显的词汇,对 Chlorine 的一个略微可爱的直译。
直到现在。
## 昵称,头像,虚拟形象,自设与 OC
读到这里,如果您感到有点疲惫的话(应该不太会),可以先 Cmd + Click 一下左上角小氯的头像,去首页看一看大图。这个梳着侧马尾、翘着一撮呆毛、扎着个奇怪的蓝色蝴蝶结、穿着简单的白色 T 恤、专心致志地用着 MacBook 的萌娘大概算是小氯的虚拟形象中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也是目前最满意的一个。
嗯……说实话,这张图画得不算很好:人物的神情算不上自然,脸庞的比例有问题(下巴的尖部过渡得不够好,同时婴儿肥有点过度),手部有些僵硬,光影处理得也不够好。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图和氯元素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不说化学实验室的经典设备或者是常见化合物的(广义)分子式,你起码加个元素符号吧?不过,这确实已经是小氯目前能设计出的最好的一张了——毕竟小氯实在手残,只能靠着 AI 各种炼金。
头像当然不一定是虚拟形象,但是就小氯而言是这样的。这个现象在创作者和独立博主中似乎格外突出,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 relation。此外还有很多和「虚拟形象」意思关联但是不完全相同的词例如自设和 OC原创角色。这两个词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我们这里不多探讨了。
这种虚拟形象可以视作网名的一种延伸以通过视觉强调「希望强调之物」。或者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个更加「RPG」的解释如果赛博空间有实体的话我怎么会说出这么奇怪的话希望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是这样的。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虚拟形象一定就是本人的全部或者主要形象的延伸。就比如说小氯的虚拟形象是这样,并不意味着小氯在现实中也是个二次元美少女(~~当然不会是~~);而这个形象看着比较温和、可爱,也并不就意味着小氯在现实中就是个温和的人——事实上也并不是。但是有一点是对的:**小氯希望在网络空间中,能对老友们展现温和的一面**。这样自然有很多好处(拜托……不要在你正常地看着人的时候让人以为你想用眼神杀死别人好吗?)。
这可能是大部分虚拟身份和本人之间的联系:
> 是我,但又不完全是我,也不是完全的我,但确实是希望大家看到的我。
## 名字与网名
网名可以改,名字自然也可以,只不过由于一些原因,改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了,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文章(阅读题,大概是)的桥段,大概意思是:当时的年轻人中,时兴改名字。作者于是询问自己好友的意见,结果晚间时,好友传来一张二指宽的字条:叫松涛如何?作者对这个名字非常中意,于是户口本上的「李荣阁」就变成了「李松涛」(这个故事应该是真的,因为确实有一位原名李荣阁,后来改名李松涛的诗人——也就是源桥父,曾经中国诗歌学会的副会长)。
嗯,小氯是这样的,总是会把某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记好久好久。
改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举个例子,我国的历史上,有过几次改名的风潮,其原因大差不差,可以归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小氯不太喜欢用「觉醒」这个词。或者说,当时的年轻人迫切地需要一种方式,来摆脱「外部定义」的身份认知,不论是对自己的暗示还是对外界的宣誓。而「名字」,大概是身份最好的载体了。这方面我们可以说很多,比如说,名字承载了家族传承、民族特色等,名字具有法律和社会约束力,名字是社会赋予个体的标签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符号,云云。
是的,一个指称自己的标识符,在某些方面就是我们对自己几乎全部的认知。像是数据库中的条目,条目和主键的概念几乎混一。
网名,大概也是同一个道理。名字是现实的身份认同的代表,而网络是虚拟的身份认同的代表。
不过不同于名字,网名的自由度高很多。其原因可以分析成一篇小论文,在小氯看来,大概就是**名字和现实是强耦合的,而网名未必**。For instance, 名字由于其社会标识符的性质,不可避免地要符合一些格式规范,比如说目前还不支持加入 Emoji但是网名可以名字一般是父母起的自己没有先天选择权~~类似于你父母的婚礼为什么不请你~~),但是网名全凭你自己的喜好;由于其传统价值和法律效力,修改名字的过程一般都很繁琐,但是大部分平台的网名都是很好改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名字或许会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无趣的、和你的个性毫无关系的标识符,但网名永远不会。你可以把名字写成「奶龙大战歌利亚」或者别的什么来彰显你的~~抽象~~非主流和标新立异而不会担心社会性死亡,可以把你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写在名字里大喊这是我老婆 / 老公,可以用一串 👊🇺🇸🔥 去大肆嘲笑呆瓜一样的神秘西方大国高层。你当然也可以在现实中循规蹈矩、小心翼翼,而在网络中尽情泼洒自己的情感,鲜衣怒马,张扬肆意。判若两人。
依我们上面的分析,这似乎暗示着某种**身份认同的分离**。
## 虚幻系于一身
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认同分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话题。去知网或者 JSTOR 一搜,相关的的论文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不过好像现在依然在分离,速度也并没有变慢。嗯,我们社会科学是这样的,善于提出问题,但是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小氯的话冒犯了您,那么真的很抱歉,小氯酱请您喝果茶)。
![solve-the-world|332](https://img.viento.cc/20250403-solve-the-world.avif "解决世界(迫真")
小氯不想在这里讨论一个沉默寡言高度近视的程序员在互联网上可能是一位超酷的漫画家之类的案例,我们只说一说,这个分离到底分离出了什么。
最经典的争论大概就是,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我们姑且这么叫)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自我」。「现实派」总是说,网络再精彩,那毕竟也是「假的」,而且也具有表演的性质,而「网络派」则会毫不犹豫地反唇相讥:在现实中与社会生活强耦合的、被规训的一言一行能代表真实的自我吗?还不如在一个相对匿名的环境中能表现出「最自然、最纯粹的自我」。不过这可又给了现实派反驳的空间:那么现实中的社会规范就不算是自我的一部分了吗?……
不过,我亲爱的会一点数学的老友们,我们讨论哪一个「自我」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其实有一个隐含前提,就是**确实有那么一个单一的、可供讨论的「真实自我」**,或者是起码有一个能被认为是「真实自我」的同侪之首。就像我们研究极限、积分或者期望的性质时,前提都是它们存在。
这个前提可算不得很可靠,就像毕达哥拉斯的门徒们将证明的前提建立在「一切量都可公度」上一样。许多哲学流派都认为,自我并不是统一的、单一的、不变的对象,而是流动的、语境化的,而不同的语境可没有什么等级之分。深奥的哲学观念不好懂,但是直观上应该没有太多可质疑的地方,我们上面说的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异质性或者冲突性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可以打个比方:拍照——在拍摄证件照的时候,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在生活中的抓拍中,爽朗恣意、神采飞扬。
如果非要说几个名字来增进我们的权威性Hume休谟大概是这个概念最早的质疑者之一。在他眼中自我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一组知觉的结合「一阵热、一次疲劳、一种快乐、一丝痛苦一次思想、一次希望」。或者还有 Foucault福柯的权力、主体和规训观主体不是一个先验的存在而是历史和话语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权力关系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主体。即使不在批判的武器中纠结我们也可以诉诸武器的批判来物理切分自我——没错裂脑人实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假定有一个名为「自我」的先验空间,那么不同语境下我们的表现,不过是语境这个滤波器将其中的某个子空间过滤出来了而已。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基底性的差异,使得某一个自我并不会成为另一个的附属。由于语境这种滤波器本身的限制,我们永远无法找出「自我」的一组基底,而且由于「自我」糟糕的性质,其中可能还存在不完备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完整的「自我」是不可观察、不可定义的,只能通过不同语境下的自我,做盲人摸象式的认知。甚至,我们为了方便理解而假设的先验空间也是虚构的——一个出于我们对统一性、连续性和秩序的渴望而建构出来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并非为了揭示所谓真实自我的本质,而是为了缓解我们面对碎片化存在时的不安。我们用这个概念为种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贴上归属的标签,仿佛只要能够找到那个幕后的一致性来源,就能给混乱的体验赋予意义。
但现实可能是,我们根本不是从一个中心出发去表达多种面貌,而是本就由多种面貌拼贴而成。在朋友圈里发着精致的咖啡照的你、在职场会议上滔滔不绝的你、在深夜里与朋友吐露心声时的你、在网络匿名论坛上肆意表达的你——这些「你」并不附属于某个更大的不可知但存在的对象,它们就是你。每一个你都在特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塑造、被赋予存在的正当性。
那么这样,执着于在现实与网络之间一较高下,争夺谁更接近那个「真实的自我」,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我们不如关心一下,我在何种语境下、以何种方式得以成为我。
## 当你失去名字
我们上面的讨论中,「数字自我」或者「网络自我」都有一个关键的前提:**这是你主动塑造的、完全掌控的自我**。或者至少吧,是你能部分控制的自我,比如说你在 X在 YouTube在 Bilibili 上的创作者账户。这样我们还可以去争一争经典的「账户到底是谁的」「我拥有我身份的主权」的问题。
那如果虚拟身份并不是你自己主动塑造的,不是你能够掌控的,不再代表你鲜活的、希望为人所知的那部分你,会如何?
……小氯在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作业——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是数字时代的社会原子化现象——时,曾经随手写了这样一个观点:
> 而且,当前技术尚无法将人的复杂性(如道德、创造力、情感体验等)完整地数据化,这些片面的、不完整的数据集合也常常被平台滥用,构建片面乃至扭曲的数字画像,加剧了现实自我与数字身份之间的分离和对立。
我们举个例子好了。
许多的虚拟身份,例如你用来刷视频打发时间的抖音账号,并不是你主动塑造的数字自我。你在刷视频的时候——尤其是你并不是很清醒地知道自己要找做某道菜的教程或者是统计力学的 OCW 时,主观上没有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想着,这个举动是我的一部分,反映了我的什么或者是我希望的什么。但是平台并不知道也不在乎你会如何想。它只会记录:你在某个时间的某个客户端接到了某条视频的推送,你在这条视频停留了若干时长,表明你可能对某个主题感兴趣,建议后续增加该方面广告和视频的推送频率,云云。如果只是数据画像还则罢了,糟糕的是由于第一颗扣子等诸多效应,这个画像往往连一个较好的低维近似都不是。很可能平台认为你喜欢某种视频并给你推一大堆同类型的视频,原因只是你刚进入这个平台时随手点了一个这个类型的。你在某橙色软件上随手点了几次猫爪杯,它就坚定地认为你是一个每天需要被可爱治愈的女性用户;看了几个关于健身的视频,它就开始疯狂给你推蛋白粉和肌酸;在某次搜索焦虑症的时候,它就默默在后台记下了你「心理状态不稳」的标签;逛了几个游戏论坛,你就成了「爱好虚拟世界」的玩家;在微博上跟人爆发了一次争吵,你的信息流中就开始充斥着各种的极端言论。如果我们再「赛博朋克」一点,最终你所看到的推荐内容、收到的广告推送,甚至系统对你的服务响应优先级,都被这一套模型所定义——而你呢,我的朋友?你既没有机会修改这些描述,也无从得知它们具体长什么样子。
除了做 Google 翻译二十次的生草视频之外,不准确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自我身份这种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姑且认为它重要,不然写了这么多会显得小氯很呆——以及「平台控制一切」的数字资本主义下。
想想看,在平台的数据库中,有一个「你」的存在,但那不是你自己定义的「你」,而是一个由点击、停留时间、浏览记录、点赞行为拼凑出来的幽灵——一个数字傀儡。甚至更糟的是,这个傀儡可能比你自己还「有说服力」——它会被用来判断你是否容易被广告影响、是否适合某类职位、是否值得获得某种贷款,甚至是否容易「出问题」。
> 他们用我的几张照片、我的一点点声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以我的名义开了一家店,但我却连招牌上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还有更糟糕的。Newton's 3th Law 告诉我们,动量的传递是双向的。你无法在影响另一个事物的同时置身事外,反之亦然。即使你清醒地知道,那个账号的你并不是你的一个良好的切片,但当你被无数偏差的信息包围时,保有自己原本的思想不受干扰就成了特工级别的素质。他们甚至可以扭曲你周围的信息,来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的控制和塑造。
这就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网络自我认同最大的危机——个体从自我表达的主体退化为被建模的对象,从说话的人变成了被分析的样本。我们过去说人如其名,说以名识人,而现在,名字或许还在,但意义已经被抽离。你不再被称呼,而是被调用;不是被理解,而是被预测;不再被尊重,而是被改变。你不再是李华或者「往事随风」或者 `iamlihua.tld`,你是用户 01JQXTDNWNDZZF8T344ZBSDRZG一个孤立的、可替代的对象。你可以被「变成」另外一个用户去代替他 / 她 / 它因退出而产生的空隙,像是同质化代币。
**你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常说「命名即权力」:古老的神话中,掌握一个人的真名就意味着掌握了他的命运;《千与千寻》中,千寻被汤婆婆夺走了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从前的自我;《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一代名字的轮回,象征着永远无法逃脱的宿命的梦魇。而在数字资本主义中,这种权力已经滑落到了平台、模型、算法、标签、推荐系统手里。它们不需要理解你,只需要定义你。
感觉不出来是吗?那我们换点更刺激的吧。
……
《1984》里面Syme 曾经对 Winston 说总有一天新话会删去「自由」这个词到那时候也没人能理解「自由即奴役」是什么意思了。这么看来Orwell 大抵是了解过 Sapir-Whorf Hypothesis甚至可能是其强形式。
那么比普通的语言词汇对社会关系的塑造更有力的是什么呢?
**称呼**。无论是母亲、祖父、恩师、兄弟还是姑娘、先生、老友、阁下。
大洋国只有一种称呼,就是「同志」。至于同的是什么志呢?自然是英社,因为大洋国不允许有别的思想。这种单一的思想取代了所有的社会联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的通道。那两个通过(当然是党允许的)繁衍行为赋予你生命的同志——假如你没有亲自向 Thinkpol 检举他们的话,和与你素不相识的、指导你去完成 Physical Jerk 的同志,也没什么不同。
语言的简化,断绝了探索过去和未来的时空的通道;称呼的归一,关闭了建立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联结的可能。那什么能将个人的概念也消弭呢?
**自然是名字的废弃**。「Comrade 0x1D7802A3」可比 Winston Smith 适合定位多了。而 Comrade 0x1D7802A4 经过适当的培训——或者叫加工吧,也能大体起到和 Comrade 0x1D7802A3 一样的作用。
……《娱乐至死》的开头有这么句话:
>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 1984 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 1984 年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嗯,但愿如此。
## 所以你希望说什么?
无用的哲学说了蛮多的了,那我们回到刚开始那个轻松的话题吧,小氯的昵称和虚拟形象。
Chlorine 这个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并不那么好。小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客观上说「Chlorine」并不是个适合当作昵称的词汇**。
这个词汇没有任何其他的含义,就是氯,元素周期表排行 17 的元素,或者是其单质氯气——一种黄绿色的、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士们的噩梦,种族灭绝中最骇人的化学武器,化工厂生产线中翻腾的原料,高中化学题中把学生们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重要考点。
谁会喜欢这样一个东西呢?
如果真的真的要给这个名字和小氯的过去扯一点关系的话,那大概只有「喜欢化学」了——如小氯[[Ephemeralis-Weekly3执笔衔书|从前所说]],小氯曾经有一个化学梦,并且差点真的实现——小氯曾经认认真真地要报北大化院,甚至想过去打化学竞赛,差点真的成为一只元素少年 / 少女bushi。不过要是小氯现在真的在学化学的话那大概也不会用 Chlorine 这种常见物质当作名字,而是会选一个不那么常见的东西吧——而且,如果那样,小氯大概也不会有技术能力来写独立博客了,以小氯这个亲痛仇快的计算机基础。
所以,「小氯」这个写起来很麻烦的名字,就是一个和现实毫无关联的、完全独立的网名。它代表着这个小心翼翼地闯入世界的旅行者在此地全部的全部。
所以我也希望各位老友,在这里,就叫我小氯好了。让那些与自己身份强绑定的活动和严肃的学术合作呆在现实中吧。
而小氯也想得寸进尺地希望,在这里,小氯能和自己的头像,或者叫虚拟形象(在精神层面)一致——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也没有什么多余的笔触。并不精致,并不矫揉造作,并不可爱到让人心融化,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擦边或者涩气。一台 MacBook一杯果茶一只安安静静的元素娘微微笑着眉眼弯弯温和、文雅而明亮。这就是全部。
这是小氯最稳定、最美好(两个词都是本意)的精神状态的外化和投影。
至于……现实与虚拟的分离吗?小氯是不在乎的。毕竟,连我们所谓的「现实」,都可能只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中的一个进程而已。[^1]
## 我不想做无聊的大人
这个标题听起来已经足够幼稚了,很可惜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表达。
小氯没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不高的要求之一是永远做个有趣的人,不要变得无聊。所以小氯在写文章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玩一点梗或者冷幽默,当然还有这个略带卖萌的自称。嗯,至少我不希望像我看到的许多博客的主人那样,学富五车,然而一百篇文章找不出一个鲜活的表达,无论是可爱的或是犯贱的。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生活和技术的提线木偶,尽管可能有变形金刚那么大——抱歉这句话有点冒犯,有一些博主可能只是习惯于相对严肃的技术表达风格而已。
那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一个有趣的人呢?
没人回答得了,就像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没办法解释清楚什么是「伟大的人」一样。毕竟,有趣这个词实在是太主观了,比伟大还要主观很多。
不过至少,我自己,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几年前的自己,都不要讨厌我自己吧?要是小氯已经到了自己都讨厌自己的地步了,那约莫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埋了。
但是只做到不讨厌自己似乎不够,鸡农可能也不讨厌自己,但是是个人都不会觉得他有趣(~~《犹趣》~~)。那我们加一点修饰条件吧,在此之上,能给自己所爱之人带来一些温暖和快乐,给愿意爱自己的人一些理由去如此做,或许就能算是「有趣」的最低的条件了。
至于说起具体的事情……或许还能被充满理想和朝气的文字感动得热泪盈眶,至少短暂地恢复一段对生活的热爱;或许在所爱之人面前能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秘密,能在文章中毫不羞涩地直言「我爱他们」;或许面对公式和算法还不至于只剩下烦心,能从人类心智荣耀的巅峰中找到一点 Eureka 的快乐;或许在看到一个用了最新技术栈的 rewrite 的时候还能提起兴趣动手自己部署一下,而不是即使服务器的资源要被上个时代的老古董们吸干了也只想加钱不想优化……总而言之,还能保有一点生气和鲜活。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清晰的、指导性的答案,但最后也只能用这种模糊的话来回答。
当然,当然。如果这些事情做起来和说起来一样简单,那么世界上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了。小氯能对自己保证的也不过是「尽力去做」,能保护一点点,就保护一点点。
那做最悲观的打算,可能即使小氯不再年轻了,不再有资格幻想了,小氯依然也会偶尔用一用这个卖萌的称呼,那是曾经充满生气的元素娘在这个世界最后的鲜活。
或许如此,直到白发苍苍。
> 即使要被生活灌成泡芙了……也得撑着起来给它一巴掌。
## 后记
写了好久好久的一篇文章,或许是讲述,或许是探索,或许是议论。或者最合适的叫法是一次梦游一般的自我开掘,像 WebSocket 一样用一条细若游丝的意识电磁波,连接不同时刻、不同状态,在这篇文章中写写画画的小氯。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结束这篇无意义的碎碎念吧。
我是小氯,也是 Chlorine。是那个能在下雨的夜晚茶水的氤氲雾气中给你慢慢讲故事的元素娘也是那个喜欢写写代码做做回归分析的学生是那个带着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去拆解人类行为的知识分子也是那个世故言行耿直理想的普通的人形生命体。
无数个语境,就是无数个自我。温和安静的,嬉笑怒骂的,恣意放荡的,冷峻理性的,辛辣讽刺的,奋不顾身的。如万花筒,如偏振片。彼此耦合、勾连、重组、跃迁,在缓慢前进的时间中纠缠、相变、破缺、坍缩。
凡此百千,如其所是。于天地,须臾刹那;于蜉蝣,阿僧祇劫。
应作如是观。
>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1]: 这是一个经典的「终极假设」,即宇宙是否是一台超级计算机。